三、其它糖代谢异常

(一)红细胞中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遗传缺陷或变异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催化6-磷酸葡萄糖脱氢生成6-磷酸葡萄内脂,脱下的氢由NADP接受。此步反应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部位,所产生的NADPH在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与功能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G-6-PD缺乏病是伴性遗传性疾病,临床并不罕见。女性杂合子含有两族红细胞:一族酶活性正常,另一族缺乏G-6-PD。轻型G-6-PD缺乏病人红细胞中G-6-PD活性比正常人低10倍。在一般情况下磷酸戊糖途径提供的NADPH还能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水平,保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与功能。当红细胞中NADPH的需要量增加,如服用抗疟疾药扑疟喹啉时,正常人不会有什么危害,而G-6-PD缺乏病人红细胞中磷酸戊糖途径的代谢速度则不能相应增加,提供的NADPH不能保证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所应有的水平,可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贫血,俗称蚕豆黄。

(二)先天性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

人类先天性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Grigler-Najjar综合征)是由于缺乏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使胆红素不能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使胆红素以不易运输和排泄的游离形在体内堆积所致的先天性疾病。

正常人通过糖醛酸途径产生葡萄糖醛酸,后者在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可与内源性如类固醇、胆红素和外源性如药物等物质结合,生成相应的葡萄糖苷酸化合物。结合型的葡萄糖苷酸化合物具有较强的酸性,在生理pH下有较高的溶解度,易于运输排泄。这在体内类固醇激素的灭活和胆红素的代谢,以及许多生物转化作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而病人因先天缺乏此酶,使其不但对胆红素代谢造成异常,同时也缺乏结合外源性物质生成葡萄糖苷酸化合物的能力。

(三)果糖代谢异常

果糖是食物中糖的一部分,主要来自蔗糖。从肠道吸收的果糖大部分在肝内通过1-磷酸果糖(F-1-P)途径代谢。代谢途径见图3-9。果糖代谢障碍是因与果糖代谢有关的酶缺乏所致。

果糖代谢途径

图3-9 果糖代谢途径

1.实质性果糖尿(essentialfructosuria)又称为原发性果糖尿症,它是由于果糖激酶缺乏所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正常人血中果糖比葡萄糖代谢快,其半寿期果糖为20分钟,葡萄糖为45分钟一次服用50g果糖后,通常在2小时之内血中果糖浓度就降至空腹水平(0-0.44mmol/L)。果糖激酶缺乏者一次服用50g果糖后,病人血中果糖浓度异常高,2小时内果糖仍未消失,并出现果糖尿。此型果糖尿又称为Ⅰ型果糖尿。病人无低血糖表现,这是因为病人机体内葡萄糖与乳糖代谢均正常。

2.果糖不耐受(fructoseintolerance)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杂合子无症状。多数病人在断奶后给予蔗糖饮食时才发病,严重病例可致死亡。有些病例可由于手术前后给予果糖或静脉注射山梨醇引起严重肝、肾损伤时才发现。

果糖不耐受症的临术表现可明显不同。在婴儿可表现为呕吐、进食少、肝大、精神淡漠、生长停滞等。病人尿分析有果糖、葡萄糖等还原物质,多数病人有蛋白尿、非特异的氨基酸尿以及血浆转酶活性增高。有的病儿伴有其它肝、肾损害指标。在大龄儿童或成人则无症状,只在进甜食后,可有腹部不适、呕吐或腹泻。果糖不耐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服用果糖后出现严重的低血糖,病人即使肝糖原储备丰富也会在此时发生低血糖,这是由于过量的1-磷酸果糖抑制了肝磷酸化酶所致。

此症是由于1-磷酸果糖醛缩酶(醛缩酶B)缺陷引起,病人肝内1-磷酸果糖醛缩酶活性几乎完全缺失,而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活性降低50%以上,造成肝内1-磷酸果糖的堆积及Pi和ATP的消耗。由于Pi大量消耗,肝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减少,造成ATP缺乏。后者缺乏使肝细胞ATP依赖性离子泵功能障碍,膜内外离子梯度不能维持,细胞肿胀,细胞内容物外溢。

果糖代谢途径

3.1,6-二磷酸果糖酶缺乏症此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在婴儿时发病。病儿表现为肌无力、呕吐、嗜睡、生长停滞和肝肿大等,感染可促使急性发作。若不治疗,在婴儿期就可死亡。

实验室检查可见空腹血糖低,即空腹性低血糖、酮血症、乳酸血症和血浆丙氨酸水平增高。诊断依据低血糖症,确诊需用肝、肾、肠活检标本测定该酶活性。

治疗主要通过食物疗法,食含果糖少的食物,少吃多餐,避免饥饿,一般疗效还可以,预后尚可。

5.半乳糖血症半乳糖在体内的正常代谢途径如图3-10所示。

影响半乳糖利用的各种因素均可引起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但遗传性半乳糖血症主要有两种。

1-磷酸半乳糖尿苷转移酶所致的半乳糖症是最多见的遗传性半乳糖血症,其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患者半乳糖代谢终止于1-磷酸半乳糖阶段。杂合子病人此酶仅活性低下,但如果不持续服用半乳糖饮食,酶活性还可以维持健康。而纯合子病人此酶完全缺乏,如食用富含半乳糖的食物,病人会出现严重病变,甚至死亡。如果及时停用含半乳糖的食物,病人除智力障碍外,其他的各种症状均可消失。此型半乳糖血症临床表现为生长停滞,喂奶后呕吐和腹泻,继而出现黄疸、溶血、肝大、智力障碍,检查中可见患儿血清半乳糖水平明显升高,尿中出现半乳糖,红细胞中1-磷酸半乳糖尿苷酰转移酶缺乏。患儿进食半乳糖或乳糖后,常伴有低血糖和高半乳糖血症。

半乳糖代谢途径

图3-10 半乳糖代谢途径

另一种遗传性半乳糖血症是由于半乳糖激酶缺乏所致,此型症状较轻,新生儿期不表现症状,往往发生白内障后才被确诊。

半乳糖血症的危害不是由于缺乏某种必需物质,而是由于产生毒性物质所致。半乳糖还原产物-半乳糖醇,在细胞内高浓度,如贮积于晶体,将吸收水进入晶体,造成晶体肿胀、混浊,引起白内障。此外1-磷酸半乳糖可能是某些毒性物质的前体,或者高浓度时本身就具有毒性作用。体外实验已证实,1-磷酸半乳糖可抑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和G-6-P酶的活性。

(四)粘多糖沉积症

因蛋白聚糖降解酶先天性缺陷所引起的蛋白聚糖分解代谢障碍,将导致产生各种类型的粘多糖沉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es)。其特征是过多的寡聚糖堆积与排泄。由表3-7可知,各型粘多糖沉积症的代谢基础相似,但遗传类型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表3-7 粘多糖沉积症的酶缺陷

名称 代号 酶缺陷 酶学测定样品 生化改变 遗传特性
Hurler,Scheie综合征 MPSⅠ α-L-艾杜糖酸苷酶 成纤维细胞、白细胞、组织、羊水细胞 尿和组织中DS、HS增多,成纤维细胞中DS增加 常染色体隐 性
Hunter综合征 MPSⅡ 艾杜糖醛酸硫酯酶 血清、成纤维细胞、白细胞、组织、羊水、羊水细胞 同上 X连隐性
Sanfilippo综合征A MPSⅢA HS-N-硫酸酯酶(硫酰胺酶) 成纤维细胞、白细胞、组织、羊水细胞 HS在尿中和组织中增多、DS在成纤维细胞中增多 常染色体隐性
Sanfilippo综合征B MPSⅢB α-N乙酰葡萄胺苷 血清、成纤维细胞、白细胞、组织、羊水细胞 HS出现于尿中 同上
Sanfilippo综合征C MPSⅢC 乙酰基转移酶 成纤维细胞 HS出现于尿中 同上
Morquio综合征 MPSⅣ 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 成纤维细胞 KS和CS出现于尿中 同上
Morquio综合征 β-半乳糖甘酶 成纤维细胞 KS出现于尿中
Maroteaux-Lamy综合征 MPSⅥ N-乙酰半乳糖胺4-硫酸酯酶(芳香硫酸酯酶B) 成纤维细胞、白细胞、组织、羊水细胞 DS出现于尿中 同上
β-葡糖醛酸苷酶缺乏症无名疾病 MPSⅦ β-葡糖醛酸苷酶 血清、成纤维细胞、白细胞、羊水细胞 DS、HS(±)出现于尿中 同上
无名疾病 MPSⅧ N-乙酰葡糖胺6-硫酸酯酶 成纤维细胞 KS和HS(±)出现于尿中 同上

注:MPS-粘多糖沉积症DS-磷酸皮肤素

HS-硫酸乙酰肝素CD-硫酸软骨素

KS-硫酸角质素

遗传性粘多糖沉积症约占出生婴儿的1/30000。